童年時最期待的就是禮拜天。這天一到,爸媽就會帶著我們家四個小孩到外公家,和家族的表兄弟姐妹齊聚一堂。
外公家是在台南鬧區巷弄裡的日式老房舍,主廳的榻榻米就是我們小孩的活動中心。大人們坐在庭院的榕樹下話家常,小孩子們就在榻榻米上玩耍,輪流讀著巷口租來的漫畫書。
那時每回去外公家,外公都會和他的一票朋友,在房舍另一頭的西式客廳裡聚會。他們總是人手一件樂器,或琵琶,或洞簫,還有一些我當時不懂的樂器,彈唱著我聽不懂的歌曲。
童年時最期待的就是禮拜天。這天一到,爸媽就會帶著我們家四個小孩到外公家,和家族的表兄弟姐妹齊聚一堂。
外公家是在台南鬧區巷弄裡的日式老房舍,主廳的榻榻米就是我們小孩的活動中心。大人們坐在庭院的榕樹下話家常,小孩子們就在榻榻米上玩耍,輪流讀著巷口租來的漫畫書。
那時每回去外公家,外公都會和他的一票朋友,在房舍另一頭的西式客廳裡聚會。他們總是人手一件樂器,或琵琶,或洞簫,還有一些我當時不懂的樂器,彈唱著我聽不懂的歌曲。
我居然已經N個月沒有進入我的格了,差點連登入帳號和密碼都給忘了,真是不負責任的格主ㄚ(羞)...
雖然我已經處於半遺棄部落格的狀態,為了給仍然不離不棄的支持這個空格的朋友們一個交代,我應該要好好來說明一下我最近到底在忙些什麼
今年大概是我有生以來,嗯...接手製作案以來,最忙碌的一年
有遊客反映,陽明山每到盛夏,經常傳出陣陣淒涼的疑似鬼叫聲。趁著7/22這天要上山錄蟬鳴,順便來觀察一下是否真的有鬼,或許要能錄到幾聲鬼叫收錄在專輯裡,還能當做宣傳重點訴求喲 .....
巧的是,這一天正好遇上亞洲百年難得一見的月全蝕,搞得超忙碌。一大早要忙著一邊梳洗吃早餐,一邊還要忙著觀察日蝕的進度 ...雖然這並不是我生活之必需,但既然趕上了,不如就看她一下吧 ....
中午用過餐後與排灣金曲獎歌手芮斯和胡健相約, 一行人開車到烏來的教堂,為即將進行的專輯錄旋律demo。
芮斯的歌聲空靈、乾淨又清亮,加上教堂的自然殘響,真像天上傳來的歌聲。
只不過,用餐時間一過,部落的人似乎都精神了。機車汽車來來去去的,伴隨著芮斯的空靈歌聲,一起飄進到我的SD702硬碟錄音機裡,連部落的狗狗也不時加入伴唱。
近半年來固定每月一次,在中廣《范可欽的異想世界》(每週五17:00 ~ 19:00)節目中介紹音樂。
都已近半年了,最近才猛然想起,應該把採訪內容放到這兒來服務大家啊
所以,錯過或從來不知有這節目的朋友們,就歡迎在此收聽囉!
![]() |
我想是托王森地老師的福吧,我得了人生第二座金曲製作人獎,好開心! 今晚是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獎項的頒獎典禮。風潮今年入圍了十多個獎項。去年跟王老師遠赴大陸錄音製作的《瑰寶系列》的《蒙古長調》及任潔的古箏專輯,就佔了入圍項目的5個獎項,還有《古琴》專輯也入圍最佳傳統樂曲專輯獎。還有南管王心心老師的《昭君出塞》、何訓田老師的《如來如去》、馬修連恩的《旅客》,都是入圍的專輯。只不過,坐了大半場,一路摃龜... |
終於在最佳演奏獎項目,任潔的《楓橋夜泊》在七組極優秀的入圍者中出線獲獎了,算是給風潮團隊一大強心針。不過...接下來還是繼續摃龜...
昨天的好消息 -- 我跟王森地老師所製作的《蒙古長調民歌》專輯,獲得美國獨立音樂獎最佳世界傳統音樂獎。這個獎,同時受到專業評審與一般聽眾的票選肯定,讓風潮的製作跟兩位蒙古歌手--阿拉坦其其格與扎格達蘇榮,再次揚名海外。
我真是爽呆了!
這個專輯,沒有知名偶像藝人,沒有百萬製作預算
![]() |
為了回顧傳統暨藝術音樂工作者在過去20年來的傑出表現與貢獻,新聞局今年特別委託東風電視台製作金曲獎特別報導「傳藝之路-土壤的聲音」電視專輯(共9集)。節目包含風潮音樂完整一小時特輯(第3集)將於5月16日下午一時在東風衛視(ch.37)播出,歡迎支持風潮音樂的朋友,屆時準時觀賞,一同見證走過第21個年頭的國內獨立唱片公司! |
節目主持人是蘇逸洪主播,人出奇的親切隨和。製播團隊也都貼心認真,效率奇高。 為了不要太為難製播團隊,我選擇了台北近郊烏來一帶的平廣溪作外景採訪。這條路線生態豐富,偶有人車,但非假日人不多。
昨天金曲獎公布傳統暨藝術類入圍名單,感謝天父,我又入圍最佳製作人獎了,而且這次還有王森地老師陪我入榜,真是愉快。最令人振奮的是,去年在大陸錄製的《瑰寶》系列還有其他多項入圍:成公亮老師的《古琴》、其其格和蘇榮老師的《蒙古長調民歌》,甚至任潔的兩張古箏專輯《箜篌引》、《楓橋夜泊》。這不禁令我回想起去年三月到四月間赴大錄南京錄製這一套專輯的過程之艱辛啊....
首先,到達南京當晚,人到了但行李失蹤了。我每次旅行一定會在登機箱裡攜帶至少一套換洗衣物和一夜的盥洗保養用品,但這次錄音因為需要隨身攜帶的錄音器材設備太多了,已經沒有空間和重量攜帶個人用品,心想說每次備用,沒一次用得上的,應該沒關係吧!但墨非定律不就是這樣嗎?這次沒備,就果真需要用了,更慘的是大姨媽還不偏不倚的當晚來報到,真是.....
接下來,原在台灣電話聯繫好的錄音地點,一切沒問題,到了南京後卻一切都是問題。和音樂家敲定的錄音時間,改來改去改得快胃潰瘍。最慘的是和錄音師Kavi的磨合,別看他老人家一附慈祥老伯的模樣,藝術家脾氣拗起來可是要人命。不過這一趟將近一個月的錄音,Kavi、王森地老師跟我這三人小組也算培養出了默契與革命情感。除了蒙古長調、崑曲和古箏是在南京錄音,古琴專輯則遠赴成公亮老師的兒時故鄉,江蘇宜興的一座古寺院,罄山崇恩寺。錄木卡姆專輯時,更是遠赴新疆喀什2小時車程外的麥蓋提縣城,那裡才有最原味而震撼人心的刀朗木卡姆。光這一趟木卡姆錄音,來回就花了1個禮拜時間,但是,值得啊!不過....這些木卡姆阿公們沒入圍...可惜了...
2002年7月13日,我們第一次帶著剛從美國購得的水底麥克風,出海錄鯨豚。那天我們清晨4:30起床,5:00從海邊郊區的民宿出發,趕到花蓮港搭 5:30出海的船班。
才出海沒多久,就在海上被8百多隻弗氏海豚團團包圍,銀色的背鰭在海面上此起彼落,跟著我們逐浪、飆船,看得船上的遊客興奮的尖叫,我也興奮的忘了暈船,很想衝到海裡跟他們跳完一曲後再開始錄音。
想到錄音,看到海面上起碼還有3 ~ 4艘賞鯨船也正在追逐著這一大群海裡的精靈,解說員土匪二話不說,拿起麥克風央請海面上的賞鯨船長跟著我們的船一起關掉引擎,進行台灣第一次的鯨豚收音工作。這時候真的覺得臺灣同胞實在太可愛、太講義氣了,不到一分鐘內,身邊的賞鯨船陸續關掉引擎。而我早就把水底麥克風丟到海底待命了。就在海面上一片寧靜之時,海裡的歌聲一陣陣透過水底麥克風傳到我的耳裡。就那麼5分鐘,錄下了精采的弗氏海豚大合唱….